歷史印記

「星期五,一名聯邦政府法官宣判密蘇里州勝訴,中國共產黨須賠款 240 億,以補償他們在新冠肺炎疫症期間,因囤積防護用品而造成災難的責任。」(霍士新聞,2025 年 3 月 7 日)

2025 年 4 月19 日,白宮更新了他們的「新冠肺炎」網頁。

追蹤此事的發展將引領我到一些不可告人之處。
所以我到此為止。

這宗新聞引發我一段美好的回憶。在那些戴口罩、搓消毒液、在家辦公,以至停工的日子,我和幾位同事緊密合作,讓我感到既有意義,亦心滿意足。

也許該從 2019 年年底說起。當時電視播出中共國的春節聯歡晚會,領導人在賀詞中祝願國家迎接偉大的 2020 年。

在那個電視晚會之中,完全沒有透露正在武漢爆發的疫情。
整個國家都在慶祝。

Detail on the National Covid Memorial Wall in the London Borough of Lambeth. This graffiti references the Chinese ophthalmologist Li Wenliang. (Ethan Doyle White,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不過,與此同時,武漢的李文亮醫生已經發出警告,提醒同行注意一隻新出現的冠狀病毒,他自己同樣受到感染。
然後,他被噤聲。
不久之後,全國的人都在重複他們在沙士疫症期間所做的事——搶購白醋和板藍根,後者據說是一種有助抗疫的草藥。

經歷過沙士肆虐的香港亦開始部署抗疫行動。

隨即,全港的人在各區大排長龍,爭購口罩、消毒液,和止痛藥。

病例出現。
有人過世。

有一段時間,海外的親戚朋友空運口罩到香港。
但沒多久,海外爆發疫症,港人就反過來將防疫物品寄到海外。

香港的疫情愈來愈嚴峻。
防疫部門每天都在電視上報告最新情況。
旅遊禁令。
病人和來港人士都要接受隔離檢疫兩三週。

任何當時在香港的人,都會記得那段活像恐怖片情節的日子,那種持續的恐懼揮之不去。

就在這可怕的氛圍之中,有點事情發生,值得我們記錄下來。

歷史。

沒有誇張。
就這樣——zoom(聚焦)!
歷史!

具體說,就是ZOOM。

沒有這個軟件,我們就無法創造歷史。
結果,它確實是歷史。
歷史印記。
至少對香港的查經小組而言。
甚至對香港教會的運作而言:從實體的多組查經到網上的多組查經。

在一週之內。
查經形式改換一新,絲毫不差。

只有我們這所小機構的查經活動得以繼續。
其他規模更大的機構都要暫停。

在武漢肺炎之前,香港的教會主要舉辦實體的崇拜聚會、團契、講座,和小組查經。
幾乎沒有教會舉辦網上崇拜。
更加沒有網上團契和網上小組查經。

然而,當香港政府開始禁止公眾聚會(商業活動除外),教會即成首個停止公開活動的組織。
儘管起初還有些人提出教會可能屬於商業組織,但很快,一個又一個傾向息事寧人的教會領袖為求謹慎,停辦所有實體的教會聚會。

Beware COVID-19 Po Fu Lam Public Library closed notice 30-01-2020 (LN9267,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霎時間,我們好像跌進無底洞般。

我們只有幾位同工,除處理日常各類行政事務外,每週還要到不同教會舉辦小組查經團契。
有點像著名的國際BSF聖經研讀團契,只是我們採用廣東話。

疫症爆發那時,我們的查經團契辦得相當不錯。

我依稀記得,我們大約有一千名學員,每週分別在十間教會相聚查經。
每一季,不同教會的小組查考不同的書卷。
每一週,他們都須要在小組聚會之前收到查經問題。
然後到上課的時候,再收到當天的講義。
這就是每季每週查經的例行程序。

即使是實體聚會,涉及十間教會的查經問題和講義的交收已經極具挑戰。
再者,三位講師還要親身到現場授課。
可以說,我們的人手一個都不能少!

現在,政府突然宣布停止一切聚會!

所有要做的,都必須立刻移到網上,不然就甚麼都不用做。

有些機構選擇了後者。
不是我們。

我們本來都可以暫停。
就等待一季之後,看看是否可以恢復實體聚會再算。

然而,我們覺得必須維持學員每週查經的習慣。
因此,四位負責的同工立刻著手工作。
*    在政府禁止公眾聚會的第一週,他們回到辦公室。
*    給成千的學員發送電郵。
*    開啟不同的 WhatsApp 群組。
*    為每個小組開啟他們專屬的 Zoom 帳戶,並為講師授課開啟獨立的 Zoom 戶口。(起初我們想節省一點金錢,只採用四十分鐘的免費時段,但隨即發現限制太多,於是轉為付費用戶。)
*    一位同工更加將自己私人的 Zoom 戶口給我們用作授課。
*    他們將每週的查經問題和講義,以 PDF 檔的方式電郵給各組組長,再由他們分發給自己的組員。
*    那時候,Zoom 還是新鮮事物,不是每個組員都懂得應用,我們就開設熱線協助他們。一位在這方面滿有恩賜的同工成了「熱線專員」,負責指導學員使用 Zoom。
*    就這樣子,上千的學員雖然無法聚首教會,但仍能不間斷地每週一起查經和團契。

只要想想,我的同工究竟打了多少通電話,發了多少個電郵,回覆了多少個 WhatsApp 信息。

有一班如此盡心盡責的同工,讓人感到無比快慰。
他們運用資訊科技,把整個流程從實體搬到網上,又把所有紙本教材轉為 PDF 檔案,把現場教學變為影音資訊。
他們利用兩個學季之間的轉折期(我忘記了是哪個月份,但當時恰巧有五到十天的休假),把實體的小組查經提升為革新的電子小組查經。

這可算是香港的首創。

唯一一個在政府禁止社交聚會之後仍持續運作的聚會。

還有,我們發現了另一個好處,就是這套特製的查經材料——查經問題連講義PDF檔 + 授課影音——正適合用作主日學教材,供規模較小、資源有限的教會使用。
於是,我們開放資源,容讓教會自由取用。
我們知道,他們已經為開設網上崇拜而忙得不可開交!

上帝好像預見我們的需要似的。由於早前我們已開始在某些地點錄製老師的講學,現在我們就可以按照手頭所有的影音資訊,調配講授的書卷。
感恩的是,這次緊急剎停發生於兩個學季之間。

那時,趕急的工作加上事工存亡的壓力,佔據了我們全部的思想,我們甚至沒有停下來禱告求助,過後也沒有停下來感恩。

然而,縱使我們有各樣的不足,上帝依舊厚賜天恩。

如今回想,必然是上帝上智的安排,這班盡心盡責的同工全力以赴,創出美好的成果。
現在,雖然遲來了一點,還是必須表揚他們,感謝他們!
無疑,上帝也會記念。

Jordan, Hong Kong healthcare workers testing residents for COVID-19 (Studio Incendo, 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這些同工散居全港,有遠自元朗的、沙田的、小西灣的,和筲箕灣的。
我們的講師則來自香港仔、將軍澳,和沙田。
他們本該留在家中辦公。
可是他們卻冒著在公共交通上受感染的風險,返回新蒲崗的辦公室。

他們的名字雖然沒有寫下,但肯定已記錄在歷史中,或者銘記在成千的查經小組組員心中。在那個歷史性的艱難時刻,透過同工的努力,那些組員多少維持著正常的接觸和團契。

倘若有當天的同工正在閱讀本文,大概他們也會深刻感受這份委身,並為此感到滿足。
而那些經歷過當天的查經小組組員,相信亦會感同身受而心懷感激。

寫作這篇,正是為該段歷史留下小小的印記。

Next
Next

母親節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