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隨想
這是 2025 年 5 月母親節的筆記。
「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於他。」(〈使徒行傳〉十七章28節)
這句話據說是希臘克里特詩人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約公元前六世紀)所說的。抱歉他採用了男性代名詞「他」,也許會限制了讀者的想象。
如果將這個引人注意的字眼刪除,那麼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胎兒在子宮內活動和成長的情景。
事實上,這個想法大概離詩人原初的構思不遠。
為甚麼不呢?
胎兒確實在母腹內活動,藉由臍帶的餵養,逐漸成形,演化成他或她。
這幅圖畫與母親節相當吻合。
試想。
我們豈非時常聽到「自然之母」(Mother Nature)的稱呼嗎?
再想象一下。
我們都在這個世界上活動,呼吸其中的空氣,飲用其中的淡水,吸取陽光以製造維他命D,並享用紫外線這種最有效的消毒劑。
全賴自然之母,我們得以成長,雖然亦免不了同時步向死亡。
子女持續在母親的子宮內生活、移動、存在!
請不要怪責我提及「多元、平等、包容」(DEI)和代名詞。
更加不要怪責埃庇米尼得斯。
對一位公元前六世紀的詩人來說,依賴神明幾乎是公認的基本真理。
事實上,若說宙斯(Zeus)是上述那句話的對象,也是合理的。
正因如此,我們發現有另一位古希臘詩人阿拉托斯(Aratus,約公元前三世紀)向宙斯獻上以下讚頌:「我們確實是他的後嗣。」
一個依賴自然之母成長的胎兒,他豈非後嗣嗎?
誰管那是宙斯還是自然之母?
誰管那是「他」還是「她」?
為何要讓 DEI 或特朗普捆住詩人的心思?
人類以為自己無須依賴神明,不曉得自己的生命乃在乎上帝,是人類文明的致命錯誤!
務農的一直都知道。
打魚的向來曉得。
園丁當然也該明白。
只有傲慢的城市人才會這樣無知,以為自己的食物來自 Food Panda、百佳,或 Trader Joe’s。
也許,他是拒絕承認這種依賴。
古希臘詩人承認這個事實。
他們大多敬拜宙斯。
有一些則敬拜「未識之神明」,例如華人所拜的「石敢當」。
名字可以演變。
名字甚至有可能導致打鬥和殺戮。
或許我們可以先從承認依賴開始,再探究名字的身分。
最終才辯論哪個名字超乎萬名之上。
正如昔日一世紀的雅典人那樣。(見下述記錄)
《聖經》〈使徒行傳〉十七章22至34節(《和合本修訂版》):
保羅站在亞略巴古當中,說:「諸位雅典人!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我到處走走的時候,仔細觀察你們所敬拜的,發現一座壇,上面寫著『獻給未識之神明』。你們所不認識而敬拜的,我現在向你們宣告:他是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他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宇裏,也不用人手去服侍,好像缺少甚麼似的;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他從一人造出萬族,居住在全地面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為要使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找到他,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於他。就如你們的詩人也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既然我們是神所生的,就不應該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和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像一般。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追究,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使他從死人中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
眾人聽見死人復活的話,就有人譏誚他;又有人說:「我們會再聽你講這事。」於是保羅從他們當中出去了。但有幾個人依附他,信了主,其中有亞略巴古的議員丟尼修,和一個名叫大馬哩的婦人,還有幾個與他們一起的人。
* * * * * * *
在〈使徒行傳〉十七章28節,保羅對亞略巴古的雅典人說:「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於他。就如你們的詩人也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這節經文的前後兩部分,大概源自不同的古希臘文本。
1. 「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於他」:這句話向來被視為出自克里特詩人埃庇米尼得斯(約公元前六世紀)。雖然無法在現存的文本找到完全一樣的表述,但其中的意思與埃庇米尼得斯的詩作吻合,尤其是他那一首探討人類依賴神明的《克里特卡》(Cretica)。早期的基督教作者如亞歷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同樣主張這是埃庇米尼得斯的觀點,顯示保羅正在意譯或是取材自相同的哲學傳統。
2. 「我們也是他所生的」:這是一句直接引述的詩句,取自希臘詩人阿拉托斯(Aratus,約公元前三世紀)的教誨詩《物象》(Phaenomena,第五行)。這首詩以頌讚宙斯開始:「我們確實是他的後嗣」(希臘文:tou gar kai genos eimen)。斯多葛派詩人克里安西斯(Cleanthes)同樣在他的詩作《頌讚宙斯》(Hymn to Zeus)中表達出類似的觀點。保羅的選句很可能受《頌讚宙斯》所影響,雖然大多認為源自阿拉托斯。
保羅熟諳希臘文學,他說話的對象也是一群慣於哲學思維的聽眾,因此他很可能刻意選用這些眾所周知的詩句,來將雅典人所接受的觀念連接到基督教神學之上,從而引導他們認識獨一真上帝。〈使徒行傳〉並沒有說明引句的來源,但學者一致認為前半部分來自埃庇米尼得斯,而後半部分則來自阿拉托斯(或克里安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