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問一下 (19):壞?好?
幾年前,美國 NBC 首播一套電視連續劇《命運航班》(Manifest)。
故事敘述一架航行中的飛機離奇失蹤,於五年後著陸。
機上的乘客重拾生活之後,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
生命好像顛倒過來,亂七八糟。
厄運。
然而,在厄運之中,這班乘客盡量做好,至少嘗試做好。
該航班是 828 號班機。
它有一句標語:「萬事向好」。
這篇文章不是討論電視劇。
不是討論羅馬書八章 28 節該怎樣理解。
更不是討論生命的終局。
對羅馬書八章28節的解釋,主要有兩種:
1. 萬事向好。
2. 上帝使萬事向好。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念和世界觀,因此亦喚起不同的情感。
究竟是上帝安排萬事,抑或萬事按某種方式發展,這個爭辯毫無意義。
但有一樣可以確定——
結果必然是好的。
無論解釋的人如何定義「好」。
這裡要問的是,新約時代的使徒保羅提出「萬事互相效力」,究竟他從哪裡得來這個想法呢?
會否來自約瑟人生的啟發?創世記敘述,數十年來,約瑟在別人手下遭遇厄運;最終,同樣在別人手下,他得到抬舉,然後享受豐盛的下半生。
Philip De Vere, Joseph in Pharaoh’s chariot (Philip De Vere, CC BY-SA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via Wikimedia Commons)